在线教育改变不了乡村教育与学生的命运

  • 时间:
  • 浏览:490
  • 来源:易第优推

近日,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这篇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详细介绍了在线教育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变,尤其是报道提到“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令不少网友点赞,称看到通过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

 

事实求是地说,我对这篇文章刷屏,最初感到莫名其妙。但再深想,这迎合了当前的社会情绪,一是还寄望通过升学改变命运;二是用最简单的办法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乡村教育存在与城市较大的差距时,用“一块屏幕”这么简单的办法,就可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这当然打动人。以至于有企业家看完报道之后愿意支持1亿元扩大屏幕覆盖的学校规模,让更多孩子看直播改变命运。

 

不得不说,这把乡村教育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而这篇报道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把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学生考进北大、清华,进一本院校比例提高,完全归功于在线教育,让不少并不了解国家政策、学校办学的公众,产生解决乡村教育问题这么简单的错觉。如果这种错觉变为一些决策者的决策依据,那会误导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

 

贫困地区学生考进北清,

并非得益在线教育,而是得益国家政策

 

这篇报道最引人关注的,是“18年,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报道把这全部归功于在线教育。但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或者确切地说,这是夸大宣传。

 

众所周知,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越来越难的现实,我国决定从2012年开始,“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度计划总增量中安排1万名左右本科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实行定向招生。这就是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到2017年,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安排招生计划达到6.3万名。到目前为止,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形成三大专项: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其中,高校专项主要由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在实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之后,我国很多贫困县有了第一个进北大、清华的学生,这篇报道提到的云南禄劝一中,在2018年,有一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两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填补了禄劝三十多年来都没有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历史空白。这当然是学生和学校努力的结果,但离不开北大、清华针对国家贫困县的专项计划。

 

显然,抛开国家实施的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把贫困县学生考进北大清华的功劳全部计到在线教育名下,这存在误导舆论的嫌疑。而且,也会影响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进一步实施。道理很简单,如果通过在线教育方式能够缩小城乡差距,那为什么还需要国家定向招生计划来补偿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呢?

 

理性的态度是,如果要从升学角度评价在线教育对乡村学校学生的影响,应该分析2012年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之前,看网络直播和不看网络直播的学生的差别,但从有关文献看,在线教育的作用并不突出。四川省早在2002年就开始启动远程教育,直到2018年,才被媒体发现取得显著的“改变命运”的成绩,不得不说,这一发现太“惊人”了。以至于有人质疑这篇报道是在为网校做软文推广,而并非真正关注在线教育的实际成效。

 

在线教育发挥作用,必须基于本校教师的参与、辅导,

师资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

 

采取“互联网+教育”方式,让乡村学生能获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出发点,但是,在具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时,存在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问题,在我国不少贫困地区学校,花钱建设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极低,原因是乡村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室上直播课的积极性。

 

在线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本校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直播课,在课后进行辅导,而不是要学生自觉看直播课那么简单。中青报的这篇报道,也提到,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 “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为跟上进度,禄劝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点的自习安排了课程,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另一位老师说,自己6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见到爹。

 

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在线教育要起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工作量甚至是自己上课的多倍。如果以为安装屏幕,而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能发展好乡村教育,这是空谈。近年来,在发展我国乡村学校时,普遍存在重物不重人的问题,包括一些公益机构,也热衷于向乡村学校捐图书、捐设备,可是,离开了教师,谁来组织学生读书、使用设备?换言之,一块屏幕的背后,是多少教师的付出?针对这一问题,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教育,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每一笔教育经费都要用到关键处。

 

其二,乡村教师的压力沉重,办学不可持续。教师连续上20个晚自习,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这是以牺牲教师身体健康为代价办学。毫无疑问,这和在线教育提高效率的初衷完全背离,靠的是教师的苦干。这在少数学校针对“尖子生”的班级能做到,要在所有乡村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这么付出,根本不可能,这是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的,长此以往只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而乡村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也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问题之一。 

 

乡村教育的出路,不是进名校改变命运,

而是给每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国将马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然而,整个社会还存在严重的教育焦虑,这是因为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体系,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在我国乡村地区,基础教育办学,和城市学校一样,都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即围绕升学来进行办学。

 

这种升学教育模式,使乡村教育的路越走越窄。表面上看,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给乡村孩子希望,但这是对少数学生而言的,从升学角度说,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全国范围内不足适龄学生的5%,在乡村地区,这一比例则更低。 

 

在我国乡村地区,于是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极是拼命抓应试,这还得到舆论的普遍支持,觉得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这篇报道称:在禄劝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位班主任站在“为理想和尊严而战”的鲜红标语下叹着气告诉我,他的一项工作是凌晨来教室,把那些还在学习的学生抓回寝室。大家为农村孩子为了上名校而拼命而感动,但却不愿意思考这是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而且,本质上,这样的教育,是让学生“背井离乡”,乡村教育越发达,乡村就越穷。乡村教育与发展、建设乡村无关。

 

另一极则是滋长读书无用论,很多学生看不到自己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于是放弃读高中,在初中就选择辍学。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考北清改变命运,只是对极少数个体而言,而且,由于招生数固定,这改变不了整体乡村教育的命运,不管学生怎么竞争,一省是80个学生上清华,还是80个,不同的是谁谁上而已,这是对整体乡村教育发展毫无贡献的,而只会刺激升学竞争,同时加剧乡村教育的衰败。

 

在线教育究竟改变了乡村教育什么?这必须认真思考。发展我国乡村教育,促进公平,没有捷径,必须踏踏实实做两件事:一是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教师的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二是改革乡村教育内容,不能再继续培养考生,而不培养人的办学思路,乡村教育的出路是给所有乡村孩子多元的选择和出路,而不是所谓的升学改变命运,我国整体教育的出路也在于此。

作者 |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

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

2024-04-23

Tactical Backpacks

Tactical Backpacks

2024-01-16

Anjinu是一个运动户外品牌

Anjinu是一个运动户外品牌

2024-01-15

个人怎么开跨境电商店铺

个人怎么开跨境电商店铺

2024-01-10

换热器产品怎么做网络营销

换热器产品怎么做网络营销

2023-11-11